看過記錄 |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1 / 3)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

    張希孟如願接下了重修宋史的職責。

    這也成為了門下省正式運轉以來,第一項重要的使命。

    張希孟醞釀了三天,隨後將門下省的幾位主要官員,都叫了過來,

    宋廉,劉基,自然都來了,另外龔伯遂參與過脫脫修史,竟然也被請來……他在這群人中間,顯得有點突出。

    劉基忍不住笑道:「能兩次修史,跨越兩朝,公真乃亘古一人啊!」

    龔伯遂怔了怔,突然苦笑道:「伯溫先生說笑了,我前面參與修訂了,宋史,遼史,金史,如今宋史已經廢掉,不知道遼史和金史,是不是也要廢掉?」

    龔伯遂又道:「元廷荒唐,立國之初,治國用的是草原舊俗。後來才開科舉,選拔讀書人,入朝為官。後來脫脫為相,這才想到修史,也算是給三朝一個交代。奈何由於時間倉促,修史的時候,無暇仔細推敲,多數時候,只能大段大段,抄襲前朝史料。算起來宋史修的很不好。」

    劉基反而笑道:「你這麼說,也未必妥當。雖然修的不好,但畢竟保留了不少真實的東西,倘若用心修史,肆意歪曲篡改,後人受到了影響,反而造成了困難。」

    龔伯遂無奈苦笑,「伯溫先生就是見識非凡。咱們到底該怎麼辦,還是要聽張相的意思。」

    大傢伙把目光落在了張希孟身上。

    可別光看這幾位都給事中,在張希孟手下,還有一大堆的令史,其中光是負責文字的書令史,就足有二十人之多。

    為了修史,人數還在瘋狂增加之中。

    既然為了審核官吏,執掌考評,那就必須要專業!


    所以門下省理論上是要聚集天下英才的。

    懂文字的,通律令的,明算學的,知道天文地理的,就連熟悉軍務的都有……畢竟只有如此,才能面面俱到。

    以如今門下省的規模,才算配得上頂級衙門的規格,不然憑什麼跟中書省抗衡啊?

    現在這麼多能人齊集一堂,都在聽着張希孟的吩咐,那種號令天下,執掌乾坤的感覺,油然而生。

    不過這些俗事,對於張希孟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他只是稍微沉吟,就對大傢伙說道:「過去歷代修史,皆是給前朝蓋棺定論。放在大明,如果遵循這個規律,就該先修元史,甚至乾脆該承認元朝修的宋史。結果我們卻想推翻了宋史,從宋史開修,大傢伙明白其中的用意嗎?」

    這一次宋廉立刻道:「張相不止一次說過,趙宋一朝,乃是我華夏由盛轉衰的關口,不重修宋史,便弄不清楚華夏興衰的根源。顯然脫脫修訂的宋史,做不到這一點,少不得要我們動手了。」

    張希孟一笑,「這就是了,所以我要說的第一件事,修史自然是要秉筆直書,書寫過去的真實。但是史料繁雜,同一件事,讓不同人記載,都有不同的結論。我們修史,是要有觀點的,有主張的。也就是說,對待史料,要有觀點,有取捨。我不是要大傢伙篡改史料,胡言亂語,但我也請大傢伙明白一點,我們大明何以立國,華夏何以重興……這個問題,要時刻放在我們的心中,由此去看趙宋的歷史,去修屬於我們的史學,大傢伙明白我的意思嗎?」

    眾人悚然,張希孟說得已經夠直白了,這要是還聽不懂,那就是傻子了。

    一個王朝,歷經幾百年,人和事,多如牛毛,宛如一顆顆珠子,散落時間長河。

    修史的人,就是要從中挑選出一顆顆的珠子,穿成一串。

    這就非常考驗修史之人的功力和心術。

    假如你非要選擇大宋對外用兵,如何勝利,再選擇些大宋武器研發多麼高明,然後挑選寫武將,編入列傳,然後在食貨武備等方面,寫大宋投入多大,拿七成財政養兵云云……

    寫到了這裏,一句假話沒有,一個錯誤的史料沒有引用……但修史之人絕對居心不良。因為任何人看到這些,都會下意識覺得,大宋朝是個鐵血強國,對外用兵,往無不利,國家傾盡全力,絕對是武德爆棚,戰鬥民族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  
青史盡成灰作品:  我的鄰居是皇帝  悍明  重生之洪武末年  遼東釘子戶  宋成祖  奮鬥在洪武末年  奉系江山  
類似:  四合院:從卡車司機開始  一歸  萬古之王  雲煙神帝  紅樓之挽天傾  

加入書籤

書頁/目錄

搜"大明第一臣"
360搜"大明第一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