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2 / 3)
了屬於是。
但是事實肯定不是這樣。
而這也就是修史的厲害之處,某種情況下,是可以不知不覺間,左右人們的想法的。
張希孟對於修史的要求,只有一個,這一卷宋史出來,大傢伙讀過之後,要能大約明白,趙宋為什麼衰敗,華夏為什麼大不如前,為什麼會有靖康之恥,崖山之恨。
很顯然,脫脫版的宋史,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甚至如果張希孟這一次修史,不能把握好,也會弄出自己抽自己嘴巴的笑話來。
「我們這一次,除了要有官修正史之外,還要修訂一些通俗讀物,學生讀本。要把幾千年歷史的框架寫清楚,告訴我們的年輕學子。」
張希孟看了一眼宋廉,「這件事翰林院忙活了很久了吧?」
宋廉苦笑道:「不瞞張相,確實是準備了許久,甚至還刊發了好幾版。但是效果不算太好。」
「為什麼?」
「主要還是科舉不考。」宋廉老實道:「我們現在有商科,有律科,也有武學,但是還沒有專門的史學……張相,要不要奏請陛下,增加一門史學?」
張希孟眉頭挑了挑,「算了,不要單獨增加……對我們這個國家來說,史學應該是基礎學科,以後所有考試,都要增加史學一項。作為必修課,哪怕武學也不例外。」
張希孟說完,劉伯溫立刻撫掌讚嘆,「張相的提議,我是贊同的。史學也算是容易入門的學科,只要有興趣,能拿到足夠史料,並且心術正,肯下功夫,就能有所成就。用不着什麼史學名家,天下鴻儒。」
宋廉輕咳道:「伯溫兄,你這話有點過了,難道咱們張相就不是史學名家,天下鴻儒了?怎麼看千年興衰,還要靠張相這一支大筆!」
劉伯溫瞪了宋廉一眼,你丫的不懂我的意思嗎?我是說不需要那些老儒,來把持歷史,左右是非功過,這些都要掌握在我們的手裏!
張希孟擺手,沒讓倆人爭下去,而是沉吟道:「說來說去,歸結起來,這一次既是修史,又是針對百姓的教化。而一套妥當的史學教育,可以奠定我大明數百年的根基,斷然馬虎不得!」
眾人聽到這裏,再度一振,張希孟把修史提高到了這個地步,是胡言亂語嗎?
顯然不是的。
史學就是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又是區分你我的最好標準。
什麼叫華夏,什麼叫夷狄?
為什麼夷狄入華夏則華夏矣,華夏出夷狄則夷狄矣!
左右人們之間親疏關係的,並不是血緣,而是所受教育,用的語言,寫的文字,刻在腦袋裏的共同記憶,處事的一致準則,思維模式。
一個村子,一個縣城,或許可以講血緣,一家人自然親切。
但是當人口規模達到千萬級別,甚至更多,相同的歷史記憶就顯得彌足珍貴。
這也是張希孟和劉伯溫,湯和等人,都反覆提到的。
也是張希孟所說書寫歷史的緣由。
而這一次,他們是真真正正,要落在白紙黑字上面……史書修好,是非分明,對錯一清二楚。
有了優劣對錯,學史之人,該向誰學習,該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也就不消多說了。
而有了穩固的認同,強大的凝聚力。
這一點絕對足以保證大明朝幾百年的江山,屹立不搖。
張希孟把話說到了這份上,眾人自然是心領神會,萬分感慨。
「史筆之重,非比尋常,大傢伙回去之後,稍微思忖,隨後就要正式開工。」
大傢伙立刻答應,紛紛下去籌備。
而就在這幾天的時間裏,錢唐從北平趕來了。
見到了張希孟之後,立刻施禮道:「張相,太子殿下派下官進京,功德營的事情,交給了越國公負責。」
張希孟一愣,「越國公?他忙得過來嗎?」
「應該能忙得過來,他從長蘆鹽場借調了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