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記錄 |

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2 / 3)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

,花了那麼大心力,提拔張居正,結果等高拱掌權,收拾徐階的時候,張居正依舊無動於衷,選擇了裝傻,甚至給高拱當了狗頭軍師。

    當然也別怪張居正,徐階在師父夏言倒霉的時候,只是默默把孫女送給了小閣老的兒子當小妾。

    同樣的情況,申時行也坐視老師張居正被神宗開棺鞭屍……

    很無情,也很殘酷。

    可這就是科舉的師徒,塑料到了極點。

    假如換成推薦的,靠着姻親上來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又會怎麼樣?

    大約這些人就會聚集在太傅司馬懿的周圍,行高平陵之變,謀朝篡位了。

    師徒如父子,師徒到底不是父子。

    自從唐朝以後,歷代都很少出現能夠廢立天子的權臣,尤其是宋明兩朝……甚至唐朝的宦官能隨便擺佈皇帝,行王莽董卓故事,也毫不遲疑。

    可是到了明朝,出了那麼多名聲赫赫的大太監,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威脅到皇帝的安危?

    這問題又出在哪?

    隨便搜索一下,就會發現無數答案。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經過唐代的發展成熟,到了宋朝,官吏的選拔方式,主要變成了科舉……朝中掌權之官,皆是考出來的。

    我堂堂部堂高官,我敬畏你九千歲不假,我害怕東廠錦衣衛,也沒有錯……但是讓我跟你造反,做夢去吧!

    我是考出來的官,雖然可能受了你的恩惠,但是和那種需要捨命報答的知遇之恩,完全是兩回事。

    甚至誰敢跳出來,威脅皇權,那些平時唯唯諾諾的高官們,會斷然出手,重整乾坤,澄清宇內。

    搶一個從龍之功還是手到擒來,就猶如東林黨在移宮案裏面做得那樣。

    說了這麼一大堆,科舉制最大的好處,也就呼之欲出了,科舉改變了權力的運行規律,能夠保證皇權的穩固。


    哪怕群臣聯手欺騙天子,哄騙皇帝,卻也沒有誰想取而代之。

    老朱家的皇帝再憋屈,比起孛兒只斤家的前輩,還是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的。

    這種差別,非是鑽研歷代典章制度的人,不能窺見。

    張希孟自然是有這個功力的,稍微有點不同的是,他把這一套發揚光大了。

    從當年進金陵,開科取士起,張希孟就不斷主張擴大科舉人數。

    幾百人,幾千人,一般的考試,商科考試,這些年來,許多衙門的書吏,八成以上,都是通過考試的。

    這群人廣泛存在各個衙門之中,平時他們也感慨朝廷不公,命運不好,明明都通過了考試,為什麼不能蟾宮折桂,一飛沖天?

    還在衙門裏,幹着最碎屑的事情,累得頭暈眼花,一點前途都看不到!

    這種日子,多的持續了十來年,少的也有三五年。

    如今機會終於來了,他們得到了提拔,紛紛入朝為官,充實各部。

    當然了,對於這些人來說,為官的第一天,他們就得到了來自門下省的公文。

    所有官吏,務必嚴格遵守法度,按照朝廷規矩辦事,對於上司的亂命,不但不能接受,還要向御史台和門下省檢舉。

    總而言之,你們是大明的官吏,不是某個人的奴僕,秉公做事,一心為公。

    所有官吏,除非瀆職,可以安穩為官,直到七十致仕。

    捧着這篇公文,已經在官場歷練了好幾年的人們一看,頓時瞭然於心。完全清楚了,這就是針對這一次鹽務案來的。

    部堂高官和下面的屬吏分開,高官不能隨便舉薦部下,下面的人,也沒有必要火中取栗,為人家赴湯蹈火。

    一切都按照規矩辦吧!

    變化?

    的確從外面看不出太多變化,可是從裏面看,卻是翻天覆地。

    中書省的權柄大大衰落,而執掌官吏卷宗考評的門下省,一躍成為和中書省分庭抗禮的第二衙門,甚至還壓過了御史台和五軍都



  
青史盡成灰作品:  我的鄰居是皇帝  悍明  重生之洪武末年  遼東釘子戶  宋成祖  奮鬥在洪武末年  奉系江山  
類似:  雲煙神帝  紅樓之挽天傾  我的景區爆火了  凌天劍帝  

加入書籤

書頁/目錄

搜"大明第一臣"
360搜"大明第一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