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理政務忽思清冷蔡琰(1 / 2)
測試廣告1糜芳走後,張瑞片刻未歇,召見了騎都尉沮授。愛字閣 m.aizige.com
對於這位與田豐並稱為智冠河北的名士,張瑞一直禮遇有加。
待沮授進入房間,張瑞寒暄道「為討伐董卓,令公與一路隨行至長安。關西不比冀州富庶,公與在長安可還能適應?」
沮授身形端正,不苟言笑,說道「為家國大義,天下義士不惜性命。授往關西是為除國賊,不為享受。將軍此番卻是多慮了。」
張瑞便將話題引到天下蒼生,說道「為國除賊,乃是為了天下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如今天災驟臨,關西蒙難,百姓受旱災之苦,恐有離亂。此番召見公與,便為向公與求助,以解蒼生之倒懸。」
為國除賊是為了天下蒼生還是為了士族利益,這其實有待商榷。
但不妨天下諸侯都高舉大義。
聽聞張瑞之言,沮授不覺有異,說道「願為將軍盡綿薄之力。」
「久聞冀州富庶,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孤欲與韓使君互通有無,只是不知韓使君欲求何物,故向公與諮詢。」
沮授思考了片刻,說道「冀州之富,令韓使君別無所求。」
「既無所求,可有所懼?」
「所懼者,袁車騎也。興義兵之前,嘗遣數部從事守之門外,使袁車騎常懷驚懼,不得動搖。」
關於韓馥派人守在袁紹門外監視一事,張瑞也略有耳聞。
只是張瑞總不能替韓馥去殺了袁紹。不然聯盟馬上解散,讓董卓得利。
張瑞只得開口問道「若欲向冀州求購糧草,公與以為何物可用?」
沮授沉默,注視張瑞良久,說道「某為使君之臣,不宜為將軍謀劃冀州。請將軍自思討董為何?」
討董為何?
為了天下大義?為了生民安寧?
除了各位諸侯嘴上如此說,天下沒有任何人相信這套說辭。
那麼歷史上天下諸侯為什麼踴躍參與討董,甚至以十八鎮討董諸侯為榮?
張瑞皺眉苦思,自己討董,是因為看不慣董卓毫無底線的殘暴,是為了首倡義軍的聲望。
一瞬間張瑞仿佛抓到了什麼。
若自己沒有首倡義軍呢?
換成其他人穿越到漢末是否會參加討董之戰?成為十八鎮諸侯之一?
張瑞置身事外審視一番,忽然發現,若其他人穿越十之八九也會積極參與討董。
哪怕知道不可能誅殺董卓,也要成為十八鎮諸侯之一。
是為什麼?
似乎是為了聲望,為了以後招攬人才。
那麼其他諸侯應該也是如此。
僅看韓馥留在鄴城便可知曉,他對誅殺董卓興趣不大,參與討董,全為了博取名聲。
就像張邈、孔融、孔伷、袁遺這些人都沒做好亂世爭雄得準備,並未將討伐董卓當作一場戰事,而是當成了增加名聲的一種手段。
所以張瑞歷來厭惡這些清流。
誇誇其談,不切實際。
他韓馥求名,張瑞幾乎束手無策。
總不能張瑞誇他幾句天下名士,德行高潔,他的名望就漲上去了。
對此,張瑞一籌莫展,而且張瑞覺得這也不應該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能出奇謀,為旱災流民找到生存之策,已經極大的透支了自己的腦力。再想下去就該頭痛了。
《慎子》所提倡的的君臣之道為: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
這方面,張瑞比較欣賞諸葛孔明的話語君勞臣逸,則國亡;君逸臣勞,則國興。
所以張瑞一攤手,愜意的倚在案席上,看向身邊一眾參軍、從事,理所當然的問道「韓馥既然求名,當為之奈何?」
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
鷹揚將軍府養士無數,不就是需要他
第七十四章理政務忽思清冷蔡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