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集結葉縣(1 / 3)
六月中旬,杜中宵整頓廂軍,上報京西路和朝廷之後,全軍沿鐵路至鐵監附近集結,開始一次大規模的全軍演練。到了鐵監剛下火車到衙門,杜中宵就得到了狄青自延州調任樞密副使的消息。
儂智高圍廣州後,朝廷在廣南東西路大規模調整人事,失陷的州縣,包括邕州,都重新收復並任命了守臣。命曹琮之子曹修為廣西路經制盜賊,以魏瓘知廣州,與知桂州余靖一起帶經略安撫使。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已經致仕的王德用重起,以使相判鄭州。公開的說法是,契丹使節南來,乾元節上壽的時候見到了王德用,問「黑王相公乃復起耶?」由此而重新用王德用。
杜中宵對這個說法有些不信,朝廷重臣,怎麼會如此隨意?而且與王德用復起同時,狄青由鄜延路都部署、知延州,進入樞密院為樞密副使。更可能的,是皇帝有意啟用武將入主樞密院,重掌兵權,並開始準備討伐廣南的儂智高。
六月底,三個多月的時間,足夠進入中樞的狄青準備,正好秋後瘴氣漸消的時候南下。杜中宵現在整訓軍隊,也恰好趕在這個時間節點上。
一直到現在,樞密院主官是用文臣還是武將,並沒有一定之規。實際上長時間擔任樞密使的,正是武將出身的王貽永,文臣樞密換了很多人,他一直不動。最近王貽永的身體不好,王德用復起,狄青入樞密院,未必就不是為了接替王貽永做準備。不過不管是王貽永還是王德用,都是將家出身,與從兵卒升上來的狄青不同。狄青從三衙管軍到一路主帥,還曾經做過經略使,到入主樞密院,軍中的重要職位幾乎都做過,從士兵到主帥,立國之後所未有。能與他相比的,只有五代時的情況,武將完全掌管兵權。
此時的皇帝對軍中職位,一是多用外戚,因為武將的俸祿高。再一個多用親信,而且隨着權力的鞏固,喜歡用武將。狄青得到皇帝另眼相看,升遷一向飛速,是軍中最被重用的人。最少與王德用一起,是被皇帝相中的樞密使王貽永的接班人。
當然,狄青在這個時候入朝為樞密使,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年賞識他的范仲淹去世了。
范仲淹離開鄧州後,改知杭州,任滿改知青州。因為身染疾病,請求知較近京城的穎州。由青州行至徐州的時候,於上月離世。范仲淹作為士人領袖,在文官當中有非常高的威望,自慶曆新政失敗,便就再沒有入主中樞的機會。隨着他的離世,一個時代結束,另一個時代開始了。生前的時候,許多與范仲淹走得近,或者志趣相投的人,被有意無意地投置地方。他在徐州去世,這些人開始重新進入中樞。
沒有了范仲淹,狄青才能被皇帝放心重用。有范仲淹,狄青依然只能在外,等待時機。
現在的皇帝,是個心機很重的人,做的許多事情看似無意,其實一直維持着朝政的平衡,大權從來沒有旁落。心機很重,未必就是城府很深的陰險小人,不威脅到天下佈局,一向都很和藹,願意聽朝臣的意見,也知道自律。這是個聰明人,不過是個想做好人的聰明人,不是陰險小人而已。
坐在衙門裏喝着茶,杜中宵把這些事情想通,不由得有些泄氣。皇帝本人擺明了行軍打仗也好,日常管理軍隊事務也好,更喜歡武將,自己想在廣南大幹一番的希望,一下渺茫了很多。
党項初亂的時候,前方用的不是文臣,掌數路兵權的是劉平。連打幾個敗仗,最後把范仲淹和韓琦調到西北,穩住局面,文臣任經略使才成為慣例。十幾年來的例外就是狄青,武將任經略使。後來不管大臣怎麼勸諫,一直保持樞密院的主官是王貽永,皇帝從心裏不信任文官能夠帶兵打仗。真有武略的,如張亢等人,也會千方百計讓以文改武,包括初到西北的范仲淹和韓琦。
以文制武好,還是讓武將掌握最高權力?顯然這種討論沒有意義。依現在的軍制,正常年代不可能讓武將掌權,不然大權在握,又是一個五代。宋軍打不了勝仗,也跟樞密院是文官沒有關係,管樞密院的是武將打得更難看。歷史上真正確立樞密院用文官的是宋神宗,那時候對外還好看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