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再回相州(1 / 2)
出了皇城,杜中宵看着天上的陽,長出了一口氣。
不在學士院試詩賦,而到中書試策論,結果就已經定了。館閣試有三種,最常見的是在學士院,由翰林學士主持。其次是在中書,一般是為宰執看重的人,還有一種在舍人院。後兩種都由宰相指定主持人選。如真宗朝時寇準看重王曾,便命在中書考試,其後即行重用。當然,還有免試的歷害人物。如現在的三司使張方平,是皇帝直接指定學士院考試,不等學士院準備好,又直接下旨「安用試!」
兩道題一論是秦始皇修秦直道,明顯宋庠對的河東路大修道路。一策是救災,朝廷荒政和發動民間富戶賑濟的關係,針對的是解賓王。這種策論,只要不出現重大的路線錯誤,都能過關。
此時館閣試的分等,是景祐年間盛度所定。除最末一等不及格外,其餘四等都算過關,依成績不同授於不同的館職。最關鍵的是過關取得資格,館職高低並不那麼重要,不像職事官那麼重資序。
寫完之後,宋庠對杜中宵頗讚賞,說了四個字「文理俱通。」這四個字可以認為杜中宵的文章過得去,也可以認為是五等中的第二等,僅次於第一等的「文理俱高」。
此時解賓王還沒有出來,杜中宵與他不熟,沒有必要等他。看看太陽,時候還早,便回了客棧。
三日之後,館閣試的成績下來,杜中宵為「文理俱通」第二等,授集賢校理。過了館閣試,慣例應當遷官,一般二階以上不等,多的有遷六七階的。不過此時冬天,離着冬至不遠,冬至郊禮,群臣推恩遷官,為免麻煩,杜中宵和解賓王保持原官不變,到郊禮時一起升遷。
此次的成績遠出杜中宵之外,集賢校理進一步就是直館閣,館職中算高的。有這個結果,主要是宋庠因甲骨酬功。他是文字方面的專家,比別人更清楚杜中宵獻上來的這些龜甲獸骨的價值。再一個用策論老試,避過了杜中宵詩賦的短處。他在地方多做實務,文理清晰,說的內容也切中時弊。
帶了館職,杜中宵便就取得了參加大朝會的資格。接下來的日子,除了上朝,平時跟館閣說得來的官員吃酒閒逛,研讀書籍,日子倒也過得逍遙。
因為臨近年關,家人沒有到京城來。杜中宵想着,借年假的時候,自己回許州一趟,把韓幼娘和兒子接來京城,一家團聚,過上幾年舒心的小日子。因為有產業,父母還要留在老家照顧,只能不時到京城訪親,而不能長駐。
看看就到了十月下旬,依宋庠的提議,命杜中宵前去相州,再去搜羅些帶字的甲骨來。這是閒散差事,沒有硬性規定,只讓他年前返回。
辭別了京城韓絳等一眾熟悉的同僚,杜中宵再次經白馬浮橋,過了黃河,到了相州。
帶上館職,哪怕官職沒變,杜中宵也今非昔比。一入境,知州楊孜便派了一個巡檢迎接,一路護送進相州城裏。此時楊孜是禮部員外郎,官職比杜中宵高一階,館職秘職校理,又比杜中宵低了一階。等到郊禮結束,幾乎肯定杜中宵的官職不會低於楊孜,態度自然就大不相同了。
官員的官、職、差遣三個系統中,自然是以差遣為重。官低而權重的官員到處可見,職責所在,官職再高也得向上級低頭。但此時杜中宵是在館閣,清要職事,又不同了,知州並不算什麼。
晚上楊孜在後衙設宴,為杜中宵接風。
酒過三巡,楊孜道:「學士處處留心,着實非在下可比。我在相州為官近一年,只知催收錢糧,忙得焦頭爛額,卻不知地下還埋着寶貝。學士偶然路過,便就發現玄機。」
話語間,頗有些沮喪。發現甲骨這種事,又不費什麼事,又是文化盛事,極易得到朝廷獎賞,怎麼就被路過的杜中宵把這功勞摘了去。自己忙得不可開交,催交賦稅,也不過完成任務不受罰而已。
杜中宵道:「這種事情,全靠運氣。那一日我歇在天禧鎮,恰巧遇到兩個賊盜賣銅鼎,從他們盜掘出來的贓物中,發現了甲骨。若不是恰巧認識幾個字,此事也就滑過去了,只能說時運來了。」
楊
第6章 再回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