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知識是財富(1 / 2)
站在隋堤的大柳樹下,杜中宵看着汴河上絡繹不絕的船隻,不由心神激盪。如果說以前他只是在這個時代的大潮中隨波逐流的話,現在開始,他要樹起一片帆,引導着船隊奔向大海。
想起剛才陳勤聽了吳阿大的解釋,從一臉驚訝,到後面欣然接受,杜中宵就想笑。為什麼選擇陳勤來做這件事?因為直覺。現在杜中宵知道,自己的直覺沒有錯,這就是個非常合適的人。
中下等戶的正稅負擔不重,他們的負擔集中在各種各樣的抑配和雜捐上,而這些稅種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非法的。此事人人皆知,年年有人講,只是無法取消罷了。杜中宵一任永城知縣,如果能解決了中上等戶的重役負擔,再取消掉抑配雜捐,就功莫大焉,可以說是這個年代最好的知縣了。
沿着隋堤漫步回縣城,看着陽光下的大地,一片勃勃生機,杜中宵也覺得自己幹勁十足。
回到縣衙,料理了一會公務,杜中宵便就回到後衙,換上便服。讓隨從準備一盞茶,杜中宵到了花園裏,準備看一會閒書。時代的隔閡,還是要靠着不斷學習來消除。
陽光xhy區裏的花開得正艷,蝴蝶在花叢中起舞,空氣中瀰漫着陣陣花香。遠處的假山下,小青和晶晶並排坐在一起,不知低聲說着什麼,笑語靨靨。
或許這才是自己該過的生活,一切平靜而美好。做個小縣官弄得疲憊不堪,實在沒有必要。
正在這時,陶十七拿了一本冊子,急匆匆地趕來花園,對杜中宵行禮:「官人,你命人買的這本書已經買回來了。這書買來着實不易,還是南京的客商帶回來的。」
杜中宵接到手裏,見正是自己一個月前命人搜集的《耒耜經》,出了一口氣。這個年代,找本書也這麼難,哪怕《耒耜經》這種農學名著,搜遍永城縣竟然找不到。此書成於晚唐,詩人陸龜蒙所撰,詳細講解了那個時代犁的結構。
陸龜蒙這個人很有意思,是晚唐著名詩人,卻親自耕作,寫了很多農學著作,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這本《耒耜經》。書中詳細描寫了曲轅犁結構,所有部件都有專門的名字。《耒耜經》問世,其後一千年間中國犁的結構再也沒有大的變動,一直到牛耕被機械所代替。
杜中宵前世見過犁,這個時代再見,發現形制與前世基本一樣,便就動了標準化的念頭。問起來才知道陸龜蒙寫過這樣一本書,實際上犁已經被他標準化了。此書成書已經兩三百年,朝廷多次刊印,流布天下,做犁這種農具當然要以此為本。
隨手翻了一下,杜中宵問陶十七:「書既然買了回來,你看了沒有?」
陶十七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看是看過了,裏面許多字不識,還專門找先生問了。只是這書里的犁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卻還是雲裏霧裏,想不真切。」
杜中宵笑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看不明白,何不到田裏去,看看現在用的犁到底是個什么子。看着犁,對照着書本,才能認識清楚。」
陶十七搖了搖頭:「我到田裏看過,可找了幾種犁,都跟書里說的有些差別,也不知誰是誰非。」
雖然此書已流傳二百餘年,朝廷也曾經推廣過,但並沒有一統天下。很多小地方,還是使用着古老的農具,大多數地方的犁細節幾乎都與書中不同。甚至同一個地方,不同工匠做出來的犁也不盡相同。在特別偏僻的地方,如廣南川峽的一些地區,還在使用千年前的「兩牛抬槓」也不少。
杜中宵輕拍着書道:「正是因為犁的各種制式太過蕪雜,我們才要參照這書,定出一個統一的制式出來。有了統一的制式,不只是製作方便,農戶修起來也方便,使用也方便。你可以找個學問好的,詳細給你講一講這書里到底說的是什麼,照書里說的制一具犁出來。再到田間,找幾個老農,各種犁都比較一下,哪種既輕巧又好用,便把形制確定下來。十七,你有巧心思,又喜歡做這些事,要開動腦筋。」
陶十七答應一聲,重要接了書到手裏。
杜中宵道:「這書如此珍貴,又不好買,
第70章 知識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