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沒有道理(1 / 2)
過了檀州,就進入了山區。一路上靜悄悄的,連個行人也見不到。幾十里路沒有人煙,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見到一座小村落,有三戶人家。
劉幾看看天色,對馬鏑道:「我們在這裏歇了吧。明日應該就到北安州了。到了那裏,我們補充些糧草,便繼續前行。出發前杜太尉說過,要以最快的速度到榆州。」
馬鏑道:「也好。這裏是思鄉嶺,翻過山去是新館驛。」
劉幾道:「今日前鋒應該到臥如來館,離着北安州城不遠了。不知北安州守將知不知道我們來。」
馬鏑道:「自然是知道的。新館就有驛馬,那裏的人自然早早就去知會州里了。」
兩個人說着閒話,一起下了馬,到了小村子外。
這村子三戶人家靠打獵為生,平時路上人多的時候,也兼做客店生意。從耶律洪基南下,這裏就商旅斷絕,幾乎半年沒什麼人了。他們買些日用品,要走幾十里山路。
到了村口的人家,親兵帶着一個老者上前來,道:「太尉,村子裏的人見軍隊來了,青壯都躲到山裏去了,只留下幾個老人家。」
劉幾對老人道:「敢問老丈貴姓?我們是大宋軍隊,自己帶着吃食,不搶你們。」
那老者看着有些恐慌,行禮道:「回官人,小的劉聞,村裏的人叫我劉太公。」
劉幾笑道:「我們倒是同姓。你不必驚慌,我們在你這裏歇一夜,明日一早做行。住你房屋,會給你算房錢的。看你這裏,一間房算二十文錢,好不好啊?」
劉聞道:「官人,這裏已經半年沒什麼行人了,要了錢有何用處?若是給,不如給小的些鹽。許多日子沒有出山,我們這裏鹽缺得很。」
劉幾道:「也好,我們行軍帶着有鹽,倒是不缺。對了,我們的是大宋細鹽,可不是粗鹽,聽說在契丹價錢不低。等到明日走了,給你五斤鹽為謝。」
劉聞聽了千恩萬謝,與親兵一起,去收拾劉幾住的房屋。
看着劉聞離去,劉幾嘆道:「去年幽州一戰,看來契丹百姓也創不小。這樣的小山村里,見到軍隊來了,青壯就早早躲出去了。必是年前契丹人強拉丁壯,百姓害怕。」
馬鏑道:「太尉說的是。四十萬大軍南下,幽州又有數十萬簽軍,有多少青壯留下?中京大定府附近還好,中間道其餘幾州,也是損失不小,今年難過。」
劉幾點了點頭,看着四周風景。此時已經二月下旬,天氣轉暖,樹上長出了新葉。這山裏的風景倒是不錯,就是太過偏僻了些,生活並不方便。
到了草房前的大樹下坐好,親兵泡了茶來,劉幾和馬鏑一起喝茶。
正在兩人說閒話的時候,一騎快馬從北邊衝來。到了附近,騎士下馬,到劉幾面前叉手道:「稟報太尉,前鋒莫潭已至前方臥如來館。契丹北安州知州劉仁安、守將趙登祿答應獻城,已入莫將軍營里。」
劉幾聽了大喜:「好!你且去歇息。明日一早,隨我去北安州!」
騎士叉手唱諾離去。劉幾對馬鏑道:「我還以為要你到了北安州,他們才會獻城,沒想到他們今日就做了。如此一來,事情就簡單許多。」
馬鏑道:「我等早已經商量過了,只要宋軍到來,便就獻城。倒不一定要見到我。」
劉幾點了點頭。看來這些契丹守將對形勢看得很清楚,知道契丹末日已到,早早改換門戶。現在主動獻城的,宋朝必然善待,可以保全家族。
與跟皇族走得近的韓家不同,馬、劉、趙這三家,是幽州大族。雖然做官的子弟很多,在幽州一直是聚族而居。幽州一戰後,宋朝並沒有針對這三姓,只當他們是尋常百姓。得到了消息,在契丹做官的三家子弟,便就聯絡主動獻城。實在太遠的,也準備秘密返鄉。
中京道獻城的幾州,官員將領當然不都是三家子弟。不過這裏離幽州近,他們三家在這裏當官的人很多。聯絡了之後,不同意的契丹將領已經被處理了,同意的自然就與三家走到了一起。
幽
第139章 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