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千頭萬緒(1 / 3)
這實際就是固定軍費,讓樞密院和三衙有自己獨立的財政能力,同時減少中書的麻煩。現在的軍費很複雜,分屬幾個衙門。平時的俸祿,歸屬三衙。每月定了數額,將領士卒自己到糧料院去領,其間無數爭端。糧食是小米還是大米,還是麥子白面,月月不同。發的錢還有折支,有多少折支換成其他貨物,這些貨物價格,無數爭端。節日賞賜,多來自於皇帝從內庫發出來。名目是賞賜,其實已經是固定了。
成為軍費,按年月撥轉,由樞密院和三衙負責,就少了許多麻煩。
聽了杜中宵的話,幾個大臣議論紛紛。有的贊成,現在全國統一發行紙幣,有了這樣做的基礎。有的反對,認為直接把錢撥到樞密院和三衙,中書少了制約軍隊的手段,軍隊的獨立性更強了。
杜中宵道:「以後軍中事務,特別是禁軍事務,都歸屬於樞密院和三衙管理,其餘衙門,包括地方官員,都不能過多插手。禁軍是國之重器,主要對外作戰,自然諸多不同。」
王堯臣道:「若是國內有亂,又該如何?」
杜中宵道:「一般來說,國內有亂,應該由廂軍解決。亂子過大,廂軍解決不了,才由中書行文樞密院,派出禁軍平亂。一旦出動禁軍,就是敵我之戰,不一樣了。」
文彥博搖了搖頭:「這樣如何使得?便如前幾年的恩州王則之亂,不動用禁軍,豈能平定?遷延時日必然生變,更加難以處置。」
杜中宵道:「相公,似王則之亂,多少年才有一次的事情。若是發生,中書行文樞密院即可。若是軍制改完之後,當時參戰的許多軍隊,本來就該是廂軍序列。以後的禁軍,專用於對外戰事,跟廂軍會有很大區別。差的可不是士卒,而是方方面面。」
文彥博道:「終究都是軍隊,又能差到哪裏?便如前幾年,陝西一路,多用弓箭手,還不一樣?」
杜中宵搖頭:「可是不一樣了。禁軍之中,會多炮兵,多騎兵,都是貴重兵種。而廂軍則是以步兵為主,主要在國內防盜賊。沒有炮兵騎兵,戰力可是相差非常之大。」
說到這裏,諸位大臣一下想起來,現在的軍隊跟以前已經大不一樣了。特別是炮兵,在軍隊中的作用突出,有和沒有,大不一樣。此次進攻党項順利,便就與党項的炮兵不利有關。廂軍沒有炮兵,在禁軍面前就不堪一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趙禎道:「太尉之意,現在天下一統,禁軍以後專用於對外,對內則由廂兵負責。其間或有不方便的地方,以後慢慢再議,現在先這樣定下來吧。太尉,除了樞密院和三衙,禁軍如何編制?多少人數?」
杜中宵道:「依臣這些年帶兵的經驗,軍中編制以指揮為基礎,一指揮四五百人,編制就實在太小了。一到戰時,再行編組,往往不能應付大規模戰事。禁軍編制,必須以戰爭為基本原則,以符合戰的規律才是。根據經驗,一路兵馬三到五萬人為宜,此人數便就是軍中最大編制。」
文彥博道:「三五萬人,一人為帥,太尉不記唐朝藩鎮之禍?」
杜中宵道:「相公說的是,如此編制,首要的就是不要變成藩鎮。所謂軍權,無非三樣,一是指揮之權,一是人事之權,一是財權。是以軍中將領,分指揮官和庶務官,指揮官單獨編列。原則上,指揮官序列歸於樞密院,庶務官則歸於三衙。不過,這還要分級別,最基本的編制,還是要依賴軍中管理。」
這話出口,文彥博想了一會,道:「如此做,還是要看指揮官能不能壓住庶務官。若是指揮官在軍中一手遮天,還是能保其不會自成一體,不聽朝廷軍令。」
杜中宵道:「新的軍制,就是要求指揮官在軍中不能一手遮天。凡是軍中庶務,三衙有專門的衙門管理,軍中的庶務官,也都隸屬其下。沒有人事權和財權,指揮官只能稟命而行,無非如此。」
其實事情當然不會如此簡單,權力如何,要看是誰為將。唐朝的藩鎮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那樣,是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制度上預防,但意外來臨的時候,這些預防措施完全失效,誰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