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離去(1 / 3)
城主府里,尉遲三郎恭聲問道:「節帥,乘着法會出逃的叛賊已經全部拿回,不知該如何處置?」
杜中宵道:「于闐的事務,大王自己拿主意即可,不必聽取其他人意見。我與諸位將領送大王回于闐,是為了防有事發生。現在一切順利,大王可以自擇官員,自立制度,管治這一方土地。只是一項,于闐是朝廷治下之國,要些兵丁抓拿盜賊即可,不需要正規的軍隊。」
尉遲三郎拱手:「節帥如此說,我就明白了。」
杜中宵道:「于闐疆域,西到鴉兒看,東到約昌城,政務皆大王自決。凡與軍政有關,則與朝廷駐軍首領商議。我等回到河曲路後,張岊駐高昌城,有事問他即可,他不能決定的上達請示。宗教上的事務則問於智明法師,他自會處置。以後大王就是于闐之主,望善擇輔助之人,保境安民。」
尉遲三郎稱是。很顯然杜中宵不想管于闐事務,他也不再多嘴,憑着自己喜好做事。
說完,杜中宵對身邊的富弼道:「副使,這裏諸事已畢,明日我們返回河曲。有什麼事情,可以向尉遲大王交待。此一走,就不知何年何月才回到這裏了。」
富弼道:「于闐事務,我本不欲多說。不過,還是願大王以百姓為念,勤政愛民。此次西來,近十萬大軍,輾轉數千里,打了數次,于闐得來不易。大王切不可耽於政事,失了朝廷的美意。」
尉遲三郎道:「副使放心,必然不會。小王也是在中原待過兩年的人,許多事情心裏有數,定然勤於政事,不會讓朝廷憂心。」
囑咐完畢,杜中宵道:「話已說完,今日便到此處吧,我們也要收拾一番。于闐事務,有前些日子從黑汗逃走軍隊那裏劫來的文書,大王可以參看。」
尉遲三郎道:「諸位離去,今夜便就設宴,為你們送行吧。」
說完,帶着手下的本地土豪,告辭離開。此次回于闐,尉遲三郎決定重建王府,城主府以後就是治理這裏的城主居所。不過誰做這裏城主,他還沒有決定。
看着尉遲三郎離去的背影,張昇道:「節帥,以後真的不管于闐事務了?」
杜中宵道:「不是不管,而是不直接管。有事情,只管找尉遲大王,不要直接接觸民眾。記住,于闐的百姓多是西域土著,而且居住分散,不是那麼好管的。等到西域的其他地方治理好了,那時候再說就是了。最重要的,是軍隊是朝廷的,這裏就翻不起浪花。諸位,心裏一定要明白,這裏與中原不同,很多事情中原做的方法這裏不合適。而且這裏是佛國,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強行派官員來,大多也只是走馬觀花,不能真正治理。一切就交給時間吧,等到時間久了,才會慢慢改變過來。」
富弼道:「只能如此了。在于闐的日子,我也出去走過,雖然有不少人會漢話,但絕大部分的人聽不懂,說不了,確實麻煩。設于闐國,既是朝廷對地方放權,也是阻斷于闐人進入朝廷的辦法。西域的土著可以慢慢遷來這裏,住在一起,慢慢改變。朝廷治下西域的土著,粗略估計,約有兩三萬戶之數,于闐地方廣大,收留這些人沒有什麼問題。其他的地方,慢慢移民前來開墾,沒有人來就先荒着吧。」
此時宋朝的人口不多,就連離開封府最近的京西路都有大量閒田,並沒有多少人出來墾荒。在佈告爾與黑汗戰鬥的時候,杜中宵已經感覺出來,高昌實際上是現在能佔領的最遠地方,疏勒已經勉強,更加不要說于闐了。沒有人口做後盾,佔了地盤又有什麼用呢?徒耗朝廷財力。不如與其他勢力合作,維持安的商道。西域最大的價值,一是東西商路,再一個就是截斷漠北草原的發展方向。
漠北草原的環境過於艱苦,大部分地區,其實並不適合人類居住。真正有價值,且對中原威脅大的地方,其實是河曲路和兩翼。西邊一翼是天以北地區,那裏多分佈着遊牧部落,漠北強盛,可以前來吞併發展壯大。東邊一翼則是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契丹的地盤。朝廷在西域的佈局應在山北,天山以南只要佔住天山山麓的幾個大城,就已經足夠了。
佔領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