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兵部侍郎岳鵬舉(1 / 2)
「給馬提親?」岳飛抱拳說道,「大哥,這是不是太荒唐了?」
「什麼荒唐?!」我故作大怒,「古代史中各代王朝主要面臨的強敵總是來自於北方的少數遊牧民族,雖然中原王朝整體實力佔有優勢,可在邊境局部總是處於下風。」
我上前一步,展開雙手說道:「論文明,中原王朝所代表的中華文明一直是人類文明的傑出代表,論經濟,中原地區的農耕經濟繁衍了大量的人口,常常引起遊牧民族的覬覦。但是論軍事能力,卻很難長期保持優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騎兵的匱乏而導致的。」
「難道你們忘了漢武帝時期,匈奴的侵·犯了麼?難道你們忘了,為何秦始皇修築長城麼?那都是因為敵人的鐵騎!我們中原的鐵騎弱,那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但為何我們卻總要藐視別人,然後自欺欺人呢?」我掃視四周圍。
岳飛單膝下跪:「大哥說的極是!」
「主公說得對!」一邊的許諸說道:「我親眼見過曹孟德的西域馬,一匹匹都要比我們中原馬要高一個頭,衝鋒陷陣更是比我們的馬匹厲害不少!」
周圍其他將領也紛紛點頭,畢竟戰馬的事情,是個人都知道中原的馬弱。
騎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戰爭中常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但由於受到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人們常常以為騎兵是身着重甲、揮着長矛衝擊敵陣。
可在中國古代戰爭中騎兵的作用主要是游擊作戰,而非正面衝鋒。
倘若將騎兵用來發動大規模衝鋒,只要步兵做好防禦措施,加大防禦縱深,當騎兵衝進陣地失去速度後,在馬上就會徹底淪為靶子。
這個兵種最大的長處在於有強大的機動能力,能夠滿足運輸、偵查、作戰等多方面的需求,既是古代軍中的裝甲車,也承擔着運輸車的作用。
淝水之戰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騎兵在戰鬥中常發揮極其關鍵的作用,既可四處遊動來加固本軍陣地,也可伺機待敵陣鬆動後,利用速度和衝鋒起來的衝擊力以及壓迫感給予敵人強勢一擊,在敵軍敗退後又可以繼續擴大戰果。
但中原地區地勢多變,又以農耕為主,馬匹較少,所以在內部戰鬥中騎兵數量較少,然而中原王朝苦於長期遭受遊牧民族對於內地的侵襲,只能在經歷了大量血和淚的教訓後,被迫接受和發展這種先進的作戰樣式。
戰國初期,中原地區諸國對抗北方少數民族就處於弱勢,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缺乏機動能力。
戰國時作戰人們常用戰車,步兵跟隨其後,機動能力很差,出塞作戰常處下風,秦,趙,燕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只能在邊境修築城牆,這種被動防禦手段被後世延續千年。
而這巨大的威脅也逼迫着趙國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建立起了第一支真正的騎兵部隊,趙國逐漸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在李牧的帶領下痛擊匈奴。
同時這種新型作戰方式對中原諸國造成極大的壓迫和震撼,也促成了中原各國放棄戰車。秦一統之後,擊破居住在河套地區的匈奴。
但以秦兵之勇也無法徹底殲滅匈奴,就是因為遊牧民族機動能力太強,秦兵主要以步兵為主,根本追擊不上很容易被敵人反攻,因此只能就地修建長城屯邊開發。
漢朝初創之時,馬匹極度缺失,漢高祖劉邦尚未意識到遊牧民族騎兵的厲害,率軍貿然強行突進,反被匈奴圍困在白馬城。
劉邦此時出擊追不上,出城逃跑又容易被騎兵圍殲,最後只能和親上貢數十年,來避免與匈奴進行大規模作戰。
晁錯曾精闢的分析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劣勢,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實力極大的增強,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馬政的大力推行,騎兵能夠有持續穩定的馬匹供應,漢武帝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