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笑話(1 / 3)
「老夫勸了整整四年,說破嘴皮,這才讓陛下東巡封禪,可汝等呢?卻只用了短短兩天,就讓陛下對群儒生厭,將吾等趕了出來,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今,最熟悉禮儀的儒者,卻不得參與封禪禮儀制定,真是天大的笑話!」
行宮附近的樹林裏,被秦始皇趕出廳堂的群儒正在這大眼瞪小眼,唯獨管博士的僕射周青臣在中間那個氣啊,但不管如何氣惱,周青臣依舊小心地護着頭頂的進賢冠,沒有讓它歪掉。
容不得周青臣不氣,在咸陽時,他們七十多位博士,尤其是齊魯出身的儒生,也算團結一致,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鼓吹一番上古七十二帝王封禪之事,讓秦始皇也效仿之。
好不容易,等皇帝打完匈奴、月氏,終於開始張羅東巡封禪,帶着一大票人來到泰山腳下時,曾經精誠合作的群儒卻無法統一意見了。
沒辦法,儒家自從孔子之後,分出的派系太多了,除了孔子直系後代孔鮒及弟子叔孫通的」孔氏之儒「,還有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這八大派,以及,浮丘伯為首的荀氏之儒,另有治春秋的公羊、穀梁、左氏三家。
早在一個月前,十多個流派,三百餘人聽說皇帝要舉行儒家盼了百年的封禪大典,即便是不欲與秦合作的孔鮒,也想來看個究竟。
一時間,泰山腳下,齊魯儒家實現了孔子死後再未有過的大串聯,從弱冠孺子到白首老儒,應有盡有,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秦始皇徵召這麼多儒生,本意是讓他們做自己擅長的事,制定出一套封禪用的禮儀,博士僕射周青臣主動請纓,來分管此事。
大概是周青臣入秦太久,忘了這些齊魯同行的尿性,他們開始對每一個禮儀程序進行討論,這也不好那也不行,結果直到秦始皇抵達泰山,這群人居然還沒商量好一個完整的章程來,可把周青臣急得上火。
雖然世人傳言,古代有七十二位帝王在泰山封禪,但多是沒影子的事,至於封禪禮儀?更不可考,無人知道禮儀的詳細情形,於是眾儒者只能《尚書》、《周官》等書中尋找根基,一本春秋都能弄出三種解讀版本來,別提言辭更晦澀的古書了,結果十多個儒家學派,就提出了二十多種意見。
搞學術的人,心眼常常比針尖還小。這群人,哪怕是同門師兄弟,因為對《春秋》《詩》上某個字某句話的分歧,都能恩斷義絕,吵上幾十年,死後徒子徒孫繼續吵,更別提這能載於史冊的封禪大典了。
甚至因為到底在山頂還是半山腰舉行儀式,兩個學派之間還大打出手!兩個老儒撕扯彼此的鬍子,在對方眼窩處留下了一道淤痕,對外卻只敢說是自己衰的。
在爭論無果的情況下,儒生博士們開始自行其是,分別向皇帝上書,推銷自己的想法。
傳禮為道的漆雕氏之儒上書稱:「古時候封禪,帝王要乘坐用蒲草包裹車輪的車子上山,這是怕傷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必須上到頂峰,掃地而祭,陛下當拜於塵土之中,用其簡易也……」
子張氏之儒卻認為皇帝應該徒步登山,上到一定高度,乘無風雨的時候,即刻行禮就算是上山封祭了。
樂正氏之儒則翻古書考證出了「望祭射牛」的做法,也興沖沖地上書獻寶,希望皇帝採納這複雜的儀式。
這些議論各不相同,與情理不合,或迂腐怪誕,或難以實行,而且多是蝸牛殼裏做道場,顯然與秦始皇想利用封禪,宣揚帝國風光排場的期望值相差很遠。
幸好秦始皇也沒指望這群傢伙,在讓群儒商議時,也暗中讓專門管禮儀的「奉常」準備了一套秦朝祭祀天地的禮儀。
於是在昨日,便下詔說:「此議各乖異,難施用。」轉而讓奉常將一整套的秦朝禮儀搬出來,讓儒生們評價損益一下。
結果,吵吵月余,甚至為了某個禮儀大打出手的群儒,這一刻又空前團結起來。
小有名氣的齊國儒士伏生看了一眼奉常設計的祭